一、一场跨越万里的相遇
从非洲千丘之国到中国湘江之畔,跨越万里的旅程里,藏着一段关于学习、发现与联结的暖心故事。
在卢旺达基萨加拉区的山坡上,奎泽拉曾日复一日地穿梭在蜂箱之间。作为BeeGulf有限公司的CEO,他熟悉每只蜜蜂的习性,也深知家乡养蜂业的局限。直到2025年,一则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卢旺达农业青年协会任命他为基萨加拉区的青年项目经理,并推荐他参加由中国商务部主办、湖南省农科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卢旺达蜜蜂养殖及蜂蜜加工生产技术培训班。“就像工蜂嗅到了遥远的花香,我立刻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奎泽拉收拾行李时,反复检查记录家乡蜂群常见问题的笔记本,那些困扰他许久的难题,都等着在遥远的中国寻找答案。“我飞往中国的旅程,就像一只工蜂去寻找最丰饶的花海。”在与学员交流时,他动情地说,“我的使命只有一个:尽可能多地采集“花蜜”并带回国!
二、陌生土地上的新鲜感
当长沙37度的热浪裹着项目团队的微笑扑面而来时,他兴奋地说:“像在火星进行水疗,但中国的热情远比这温度更灼人。”
初到长沙的日子,奎泽拉像只好奇的幼蜂探索新巢,新鲜事物体验了个遍。酒店和街头巷尾的辣味菜肴搭配上清爽的绿茶,让他冒汗又上瘾。他试着学唱中文歌,却唱得拐了八个弯,像刚学飞的小蜜蜂,总找不准方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让他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模样:“人们常称赞基加利是非洲最干净的城市,但长沙的城市景观却给我截然不同的震撼,这里高楼林立、交通秩序井然有序,连马路都光洁如新!”

图一:奎泽拉记笔记和参观
三、把知识酿成“蜜”
“原来学习可以这样生动!”在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实践时,从智能蜂箱、无人机巡蜂,到蜂产品深加工,中国养蜂业的科技含量让他们连连称赞。在这里,奎泽拉第一次见到自动化取蜜设备,他不是只作为旁观者,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感受着设备运转的节奏。从课堂到实践,从病虫害防治到蜂胶提取,从制作巢础到品尝蜂蜜酒,于他而言,每一次交流都是技术的互鉴,每一次动手都像在触摸知识的肌理。
离别前夕,他与专家老师交换了联系方式,笔记本上除了技术要点,还记满了课堂讨论的精华和实践操作的心得:“下次我再来,要带着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成果,和你们讨论更多的问题。”

图二:奎泽拉上实践课
四、未完待续的约定
回国时,奎泽拉装着两样宝贝:一套崭新的养蜂工具,以及满脑子的技术方案。“就像蜜蜂带着花粉回家,我要把这些知识撒在卢旺达的山坡上。”
行动比蜜更甜。今年8月4日至8日,50名青年养蜂人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蜜源植物配置、生态养蜂等中国技术。培训现场,那些曾在长沙记录的笔记,正转化为卢旺达土地上的实践方案。

图三:奎泽拉给当地养蜂人进行培训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他根据卢旺达国家养蜂战略(2022-2032)和多家国际机构的调研数据,制定了到2028年培训13,437名青年从业者(含1,300名残障人士)、发展年接待1,200人次的养蜂观光业务的阶段性计划。此外,他还计划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公司2500个合作蜂箱的标准化管理,同时还要引进中国养蜂设备,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卢旺达有机蜂产品对华出口。
“中国不是终点,是我的新蜜源。我只觉得在中国的时间远远不够,没能让我更多地探索中国。但我相信我还会再来!”
奎泽拉的故事,正是中国对外援助“小而美”项目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这些带着中国温度的养蜂技术,将帮助更多非洲朋友收获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这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友谊的接力;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长久的约定。
(湖南省农科集团有限公司供稿)